都市防災 從社區動起來
→→台北市文山區明興社區開發水型滅火器標靶,作為防災演習使用 …
中國時報【(執筆:黃麗如、黃奕瀠)】
走進台北市興隆路和忠順街交叉口的忠順里,巷弄的陶版彩繪、壁畫、防火巷的馬賽克讓人眼睛一亮,而里辦公室外夜間LED明亮清楚的防災地圖,傳達出城市社區的防災意識。當了12年里長的曾寧旖說,「沒人希望災難來,但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一定要有防災觀念,本里清晰的防災地圖就是要讓里民知道災難來時要往哪裡走、到哪裡避難。」
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自1997年開始推動社區防災,921大地震後便在台北市文山區嘗試進行防災與產業的社區營造。
不能只是等著被救
所謂自主性防災社區是在災害前,就知道有哪些災害風險,並設法降低、排除風險,如清除河道淤積、清理排水溝,而且要知道如何疏散避難、準備物資,並且組織培訓成員防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研究員劉怡君表示,在災難發生時,要讓社區組織動起來,協助疏散或聯繫;至於災後,不是要等著被救,而是已能著手重建與恢復家園。
文山區忠順里於2008年獲選為防災社區。曾寧旖指出,「加入防災社區計畫,才知道社區安全除了治安,還有要防範地震、水災或火災等議題,安全的概念從security轉到了safety。」
畫地圖勘查找資源
忠順里防災社區計畫的起點是成立為期3個月的工作坊,首先要畫出社區防災地圖。里鄰長、社區居民每周聚會,踏遍社區巷弄、勘查可能會阻礙逃生地點、丈量窄小街道、了解社區超市可能的補給。每次考察後,大夥兒就在一張大黑布上標出觀察到可做為避難點之處,同時圈出危險點。曾寧旖說,「這張30人合力完成的地圖歪七扭八、比例不對沒關係,主要目的是為了瞭解社區的危險和資源。」
陳亮全表示,畫防災地圖的目的並不只為了呈現地圖,更是為了畫地圖而進行的勘查過程。黑布上的手繪地圖完成後,里辦公室再請專家畫一張精準的地圖標出調查結果,目前就在里辦公室外牆,忠順里網站可以看到防災地圖。
防災演習亦是防災社區每年的重頭戲,以忠順里為例,每年至少在平日舉辦一次,參與人數近百人,至於地震車與煙霧偵測器的災害體驗,則安排在周末,讓休假的居民可以參與。
螢光門牌有助疏散
同樣被選為防災社區的還有文山區明興里,里長鄢健民說:「我們社區多老舊公寓,同時也位在山坡地,所以對於山坡地的勘查格外重視。」明興里的地圖除了點出避難處,還標出人車分離的疏散路線以解決社區巷弄窄小疏散不易的問題。此外,防災地圖上貼心的標寫印尼文,讓占社區一定比例的印尼人口可以解讀防災動線。
明興里還發明「防災疏散門牌」,門牌後塗上夜間可反光的螢光漆,該戶一旦疏散就可將門牌轉至亮光漆那一面,代表已經離開災難現場。這樣的門牌設計讓救災者可明確掌握受災戶數。
此外,為了落實滅火器的使用,社區亦研發「水型滅火器標靶」,既能讓民眾實際執行「拉-拉-壓」的操作方式,也能取代防災演練後比較難善後的乾粉式滅火器造成的環境汙染。
台灣防災意識薄弱
鄢健民有感而發的說,相較於日本,台灣政府對於都會型防災的意識很薄弱,也很不重視這一塊。台北總共有456個里,但每年只有6個里被選為防災社區,比例極低,更別說其他縣市。他認為社區自主防災的工作,除了里辦公室還要加入社區大樓管理委員會配合,當第一線的社區工作者有防災能力,才能確保大眾住的安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