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明/「KANO」及八田與一

 

 

【聯合報陳芳明】

2014.03.12 08:47

 

如何看待殖民地台灣的歷史?這個問題因影片《KANO》的播映,而再度受到矚目。魏德聖拍攝《賽德克巴萊》時,影片大部分都是使用賽德克語,中間穿插統治者的日語。如今拍攝一九三年代台灣的棒球賽,則大量使用日語。有些年輕學生認為這部棒球影片似乎太過親日,還特地到電影院外面抗議。有關殖民地歷史記憶的重建,至今仍然不免牽動敏感的民族主義情緒。

由於嘉農棒球隊在一九三一年打進日本甲子園,在台灣體育史上,確實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在帝國時代,甲子園是日本青年共同的夢想。在青春時期能夠到這個球場比賽,將是終身難忘的記憶。即使沒有獲勝,也是不虛此行。何況是來自殖民地台灣的隊伍,居然可以擊敗來自北海道的勁旅。雖然最後還是落敗,但已足夠使當時受到壓迫的台灣人揚眉吐氣。

這部影片最具戲劇性的轉折,莫過於安排八田與一與球隊的相遇。八田與一是建設嘉南大圳的幕後功臣。嘉農球隊打進甲子園時,也正是嘉南平原水利工程竣工之際。在影片裡,球隊與工程師的見面,當然寓有高度的文化意義;一個象徵台灣體育的現代化,一個暗示台灣農業的現代化。兩條歷史軌跡各自發展,卻在同一時期臻於完成。這個場面,意味著台灣社會體質的重大改造。

八田與一的歷史地位,都受到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位總統的肯定。他對台灣農業建設的貢獻,即使到今天也還是無可磨滅。但是,如果考察嘉農球隊與嘉南大圳相遇的年代,當可發現那是殖民地時期最悲慘的時候。

台灣政治反抗運動都在這年遭到撲滅,無論是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農民組合、台灣民眾黨、台灣共產黨,都被強制解散。領導農民運動的領袖簡吉,便是在這年被逮捕入獄。從史料可以發現,當時農業現代化成功時,也是台灣農民遭受最不公平的待遇。那種剝削與凌虐的實況,都寫進賴和的小說〈豐作〉裡。無怪乎賴和不能不感嘆,為什麼時代那麼進步,人民的生活竟那麼痛苦?

今年二二八紀念日,台南湯德章公園的孫中山銅像被獨派人士拉倒,事後他們到八田與一的雕像前歡呼。這樣的政治情緒當然可以理解,但是對於歷史的認識顯然過於粗淺。歷史的錯綜複雜,不能用現階段的意識形態去解讀。現代化運動的發展過程,不能只停留在物質層面的肯定。看不見的精神流動,恐怕需要更為嚴謹去探索。把孫中山視為假想敵,其實是投射著對國民黨的貶抑。對於當前藍綠對決,或許容有個人的審判,但因而對歷史人物輕率羞辱,已經不符合民主文化的規格。受到尊崇的抗日領袖蔣渭水,在思想上就與孫中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拉倒孫中山之後,將如何解釋蔣渭水?

對於殖民地現代化的議題,似乎需要考慮到背後的複雜文化意涵。一面倒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太危險的論斷。整個海島被改造成現代社會時,台灣農民付出慘重代價的事實不能等閒視之。在肯定八田與一的地位時,我們也要照顧到抗日知識分子的的歷史位置。那個黑暗時代的記憶,不能輕易切割。對於魏德聖的棒球電影,應該給予正面的評價。只是民間那種任意發洩情緒的場面,確實令人無法苟同。越民主的社會,越需要更謙卑面對歷史。

(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全文網址: 陳芳明/「KANO」及八田與一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541874.shtml#ixzz2wBAHJccM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