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  

臺灣應以亞投行做為參與亞太區域整合的踏腳石

作者:臺灣觀點

作者:臺灣觀點 | 社會觀察 – 2015515上午10:29

(作者:央廣主筆群)
 
「亞投行」是否真能推進歐亞大陸板塊經濟體的加速形成,進而動搖以美國為主體的世界經濟霸權及全球金融霸權地位?已成為全球熱議的焦點話題。
  
經過37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大陸已躍升為全球第一大貨幣體和第二大經濟體,GDP跨越12兆美元大關,是日本的2倍及南亞印度的5倍;但在全球經濟、金融強權架構的序位中,並未有實質改變,參與度及話語權仍十分微弱,在世界銀行(WB)的投票權祇有3.8%,在亞洲銀行(ADB)的股權份額也不到6%,這種經濟實力基礎與金融結構主導力的反差與悖離,正是亞投行崛起的最現實動力,亦象徵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力量對現行世界金融秩序的最直接撞擊。
  
正因為世界銀行(WB)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國際金融機構,對於順應新世紀發展趨勢所進行的改革過於緩慢;例如2010年底IMF通過改革方案,擴增一倍的股權份額,卻僅將約6%的份額釋出給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儘管如此,仍因為美國國會一直延遲不予批准,導致改革方案一再延宕,促成了開發中國家和其他先進國家尋找其他途徑以加速推動全球金融秩序改革。
  
亞投行的起步,本質上正是全球不同國家和經濟體利益之再聚合與再分配的新過程。分享亞洲以及新型經濟的發展成果,亞投行可說是一個新型的國際金融多邊合作組織,也是一種新型經濟力量崛起的成果分享機制。
  
中國大陸在推動亞投行的建置過程中,已清楚表明願與亞洲開發銀行等現有多邊開發金融機構形成互補關係,當然更有助於吸引位處歐亞大板塊的開發金融架構的積極卡位。有了成熟的經濟體和金融機構的肯定表態,未來亞投行專案,就更有可能在世界經濟中,扮演更加積極角色。
  
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現已存在超過8兆美元的巨大資金缺口,只要亞投行願意做資金供應方,要達成融資協議並不難,但真正難在資金的風險管理;在投資風險管理上,北京政府既欠缺成功經驗,潛在投資對象的絕大多數最需要基礎設施投資國家,從中亞、西亞、南亞,以至中東及東歐諸國,又普遍存在信用不佳風險,如何面對這些國家市場,又要保持一定的資金風險控管,的確會是一個非常艱巨的營運挑戰。
  
因此,亞投行在可預見的短期內,對全世界經濟金融大格局的直接衝擊影響力應該還是有其一定限度。不過,亞投行作為一個與ADBWBIMF機制功能的替代選項,倒是相當夠格也夠份量。
  
中國大陸欲藉亞投行機制來帶動亞洲金流,將中國大陸市場擴大成為亞洲市場乃至整個歐亞大板塊經濟圈,同時藉由亞投行引進大量國際資金(美元),讓中國大陸從原先是國際市場融資的「主要債務人」,轉身變成為足以掌控國際市場信用審核與貸放的「關鍵債權人」。而這樣的變化,也正就是臺灣經濟國際化、臺灣產業產品市場全球化發展,一個絕佳的新平臺、新機遇;更何況,目前申請加入亞投行成為創始會員的57個國家,幾乎都是美日兩大國的長期戰略及經濟合作夥伴,而近來美國與日本也已公開表示不反對亞投行的建置營運,因此,臺灣參與亞投行,應不致影響與美、日的長期友好關係。
  
同時,臺灣也應該繼續推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計畫,包括擴大對外洽簽FTA,落實「臺美貿易與投資架構協議(TIFA)」,及積極加速參與美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等,使加入亞投行,也能成為臺灣加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全新穩固的踏腳石。

 

arrow
arrow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