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苑住戶 明年底終可回家

作者: 陳芃╱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6月3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陳芃╱台北報導】

在永春都更案之前,北市另一全國知名的都更案是文林苑案。市府2012年強制拆除當時的拒遷戶王家,引發軒然大波;直到去年5月,王家和實施者樂揚建商在法庭上和解,才讓此事落幕。現在,文林苑工程持續進行,預計明年底住戶就能住進新家。

文林苑都更案2009年經北市府核定,原定2012年完工。38戶原住戶中,擁有2戶的王家未簽同意書,更表明從來就不想參加都更。2012年北市府強制拆除時,大批聲援學生和民眾聚集王家,最後是上千名警力一一將人抬離。

強拆過後,陸續又歷經王家在原址搭建組合屋,樂揚建設對王家提出無權占有訴訟;另一方面,36戶同意戶也不斷向市府陳情,希望讓案子早日動工,最後在去年5月,王家和樂揚在法庭和解簽字,爭議才劃下句點。

昨日同意戶自救會長謝春嬌表示,現在大家可以透過臉書掌握施工進度,老鄰居偶爾還會聚會,或一起到工地看看情況。不過,想到以前辛苦的抗爭過程,她心裡還是很難過。

樂揚建設表示,文林苑完工後將有96戶,70%至80%的原住戶都會搬回來,也包括王家。樓高將達15層,已蓋到13層,工程進度穩定,預計明年底就可交屋。

……………………………………………………………………………………………………………………………

 

 

 

027  

市場機制信任基礎下的都更 ~ 文林苑

~套一句北榮婦科醫師事件,網友聲援;「陳玉娟」歎「這個島病得很嚴重,在媒體與政客的推波助瀾下,惜福、感恩漸漸消失了,貪婪、妒嫉卻充斥著

 

2012年才過不久,名噪一時的都更案~文林苑,當時台北市市長郝龍斌秉持依法行政的立場,派出拆除大隊、警消、警察強制拆除王家的獨棟磚造住家。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生、社團、小有知名度的導演、媒體,在士林、文林橋靠近捷運高架橋下,上演了一場埋鍋、造飯、小有規模的都更鬧劇。

 

幾家電視台現場SNG轉播抗爭場景,名嘴、評論節目接續開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熱鬧了好一陣子。當天建商很有效率的跟進,搬離拆除磚瓦,將工地圍上鐵皮圍籬。代表反對強制拆除的學生、群眾,在義無反顧相挺的氛圍下,有樣學樣,竟然也拆了建商的圍籬,侵入工地搭建了一處鐵皮屋,輪值排班進駐看守,外牆貼滿對抗警察、消防隊、拆除大隊的激情照片,煞有介事的強調市府強制拆除違憲、違反人權,替王家抵擋公權力立場鮮明。

 

寶殿大樓」離「文林苑工地不遠,同樣在士林區、文林路上;走路5到10分鐘的範圍內,擁有996坪基地、土地呈方正格局。論地點,我們大樓肯定優於「文林苑」,當時市府剛判定列管為「海砂屋」,幾組建商輪番到社區辦理「說明會」。發生「文林苑」強制拆除爭議,引起了住戶參與改建的存疑。畢竟大樓「改建權益」設算困難,說法不一而足,住戶非屬專業,面對正負面複雜訊息,觀望的人自然居多。社會輿論壓力下;政府針對「都更政策」態度不一,「台北市政府」提議修法,「內政部」也認為有檢討必要,已提交「行政院」審查,準備送交「立法院」修法,「都更條例」趨嚴,至今未完成修法。「文林苑」風風火火,經過抗爭、協調、談判、訴訟,最終以「和解」落幕。

 

都更的訴求架構於「市場機制」;源於建商有利可圖,不動產後市看好,才有條件帶動住戶參與都更改建,創造互利。老房換新房、1坪換1坪的理想,固然可以改善居家環境,動能在於不動產水漲船高、增值有望及雨露均霑。如果不動產市場反轉看跌,後市不看好,政策法規不明,住戶參與改建的代價尚須貼錢公權力缺乏執行力,行政程序冗長,市場無法創造出足夠的誘因總產值回饋條件不足分配,市場決定了都更改建的冷熱趨勢。

 

大樓海砂屋改建,涉及住戶私權需要整合共識,基於社區住戶人數多、眾說紛紜、意見分歧,訴求條件、立場、迴異。多數決只會創造矛盾的心態,社區住戶之間不具備信任基礎,必然互相猜忌。如同消費者不相信行銷廣告內容,消費慾望低,也無法產生契機。

 

大樓談~都更;文林苑是前車之鑑,困難、內情、時局不同。住戶之間互信基礎薄弱,造成社區住戶有人無中生有、造謠、生非;風吹草動馬上升起猜忌心,猶如一堵無形的高牆,阻斷了正面、良性的溝通管道。任何人談到大樓改建,如說不清楚具體內容,難免產生寒蟬效應

 

畢竟;你所擁有的東西來去無常,你是什麼樣的人,也就是你的人格,卻永遠會跟著你。團隊合作;不是把別人變成你。需要,尊重多元、平等、不要偏見。

arrow
arrow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