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夏天勝景016017  

「唉!嘜切啥米心?」

~ 大樓「海砂屋」改建、多災多難、徒呼無奈!

自然界有一種現象被稱為共生關係;也有一種現象稱為鯰魚效應。前者是互利共生的狀態,後者則是與危機共存,保持生存鬥志。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是共生與鯰魚效應交互作用下的結果。互利危機交替,順意鬥志交疊,我們所認識的自己只是基底,透過與外在環境的相互應對,將產生哪些出乎自己意料的突破能耐

住戶、切心、埋怨說;「承諾」協助社區整合建商,至今毫無進度,於情、於理都讓人失望,但難以理解,不是說,她家介入整合前已買了大樓土地持分 !? 一直停擺,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據查管委會、住戶與建商之間屬於「不具約束力」的「承諾」約定,算是一種「互利共生」關係。「簽約」也不一定不具「強制性」,雙方簽了約,就得依約定條件執行解約或繼續滿足契約條件,互為尊重。建商,必然評估參與協助改建的利基,研判具有開發潛力,將來有利可圖,改建成功皆大歡喜,「商業行為」必然以「理性」為依歸。

「唉!嘜擱切心啊?」

抱怨之餘,她說要是當初不作「海砂屋」檢測,不會被市府「列管」,或許她家現在可能以每坪$60萬元的行情尋求脫售。如果大樓根本沒有「海砂屋」,我相信,住戶待價而沽的行情,可能更好,請別自我安慰了 ! 列管「海砂屋」木已成舟,是既定的事實,當初委託「台北市土木計師公會」根據「實體檢測數據」作研判的報告,呈報市府主關機關判定,並依法規列管,其用意,如同做體檢,有病就得治療。明知海砂屋、建築結構堪虞,應該是心存危機意識,回歸現實,謀求由全體住戶「合意改建」,務實認知大樓改建「共生互利」的意義,有志者事竟成,無須氣餒。

arrow
arrow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