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傍晚的觀音山往事只能回憶,改建仍有展望,訴求居家安全不算奢求。 ~ No.1

~ 就算有一天,連故事都留不住,都消失遺忘了,理性的道裡還在,建構一個理性社會,讓大家都能理性溝通、說服,免於愚蠢、免於迷信、免於壓迫,那樣的夢想,一定還在。----- 楊照 (作品集)

   自民國70年大樓完工入住後,社區發生過很多新、舊事故,都能逐一解套,記憶猶新。唯「海砂屋」改建障礙重重,源於人性;大家渴望獲得更多、害怕失去、傾向於和別人比較、受到群眾的影響、夢想得到穩賺不須承擔風險的機會,這些心理因素其實人皆有之。但這樣的機遇看來也輪不到我們家頭上,如何力抗這些負面影響,且回歸理性邏輯,天下本來就沒有白吃的午餐。

   大樓從60年代第一手地主、老房舍拆遷協議合建原住戶,獲知以前大樓西側基地後面是磺溪流入雙溪」的水流彎道,帶狀如U形,兩岸沒有河堤,大雨後形成磺溪雙溪」交會流域緩衝區,磺溪河水漫過河床水勢不大時下水還能撈到魚、蝦。光復後隨者美軍進駐協防,政府為協助設立美國學校」,才拓寬文林路至40米,將磺溪截彎取直、築起河堤,圈地範圍涵蓋了現有的 ~ 歐洲學校、高等行政法院、司法人員訓練所(法官學院)、福國路沿伸高架橋區塊、興建中文化部、傳統藝術中心。

   現有文林路跨過磺溪河面的石牌橋,橋面分不清馬路或橋面,行人看不到橋側、橋墩,橋面兩側設計跟河堤拉成一樣高,以高牆防止河水氾濫。以前當地人到北投」只能軟橋」(石牌橋的前身)過去,日據時代磺溪汙染少,河床經常泛紅,應該是上游水質含鐵質成分造成的。隨著時代進步,上游汙染逐漸嚴重,到民國八十年代流經大樓旁的下游水質變差了,河水水面混濁、汙黑、飄出臭味,河堤上少有人走動。

   大樓基地的土地所有權人」;有地主、佃農、住家房舍的業主,早期農田引水灌溉方便,附近都對是一畝畝良田。大樓土地行政轄管屬於陽明山管理局,實施都市計畫、編定為住宅區建商找上地主簽約協議合建。開挖地基不滲水、底層乾凅,挖出來黃黃黏土,土質適合拿去燒出優質紅磚,很多第一手下定購買預售屋的住戶,都是沖著地基穩固而來。

   民國702月份建商拿到使用執照,行政區域劃入士林區,第一手的住戶形容當初交屋狀況」,遭遇到收尾未完工、點交不清,產權過戶令人擔憂。因興建過程中建商財務困境,曾數度停工、擅自變更建築執造,將7層建物變更設計增建至11層樓,企圖以多出來的建物量體博取利潤、彌補虧損,造成早期預售地下室店舖、攤販一屋二賣的糾紛,最終大樓地下室」變更為55法定停車位

  

續接 NO2 ~ 遭遇建商財務危機,住戶擔心繳納預付款泡湯,逾期違約、拖延點交。

arrow
arrow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