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2362 DSC02367  

沒有連勝文的柯文哲

作者:王時齊 | 社會觀察 – 20141210下午4:01

柯文哲可能慢慢會體會到,連勝文其實是他的好朋友。政治上的好朋友不一定要同心同色同陣線,有時候站在對立面的人對你的幫助更大。沒有連勝文的金色襯托,柯文哲不一定會展現那麼大的白色力量。

這種關係,就如同阿扁與馬英九的相互襯托,是一樣的道理。

就如同對國民黨的不滿把好多選民推向民進黨一樣,對連勝文的反抗(其實蠻大的部分是對連爺爺郝伯伯的反抗)也把好多人推向柯文哲。那連勝文現在退散了,沒有對照組的柯文哲,究竟會成為一個怎樣的象徵?

在一開始,這個形象比較接近一台碰碰車,到處碰來碰去的,搞得想前進的車輛猛按喇叭。

這台碰碰車在這幾天四處開,北北基桃宜,橫跨藍綠橘,每天製造一個話題,每個話題都好有後續。票選局長怎麼選、派出所廢不廢、公車專用道拆不拆、捷運到基隆怎麼走、台北的社會住宅蓋在基隆、北宜直線鐵路該有多直、桃園航空城要不要支持;柯文哲腦子還沒構思完的事,嘴巴卻先一一說出來,搞得很多支持他的人開始頭皮發麻。

這是選戰初期的柯文哲。一張嘴管不住,對任何議題既保持開放態度,卻也不吝於分享此刻的粗淺理解,暴露自己對有些討論多時的社會議題還在入門程度,這成為很多人表態支持他的障礙。後來他在藍軍猛烈的炮火中藏起缺點,主打價值和政治文化的改變,讓原本對他有疑慮的人,願意團結在他真誠的態度當中。

但他現在要開始當市長了,沒有連勝文,這是一場自己對抗自己的戰爭。柯式風格在選戰中還蠻有趣的,直率、透明、像海綿一樣地吸納所有反國民黨勢力投射出來的理念;但成為首長沒辦法打混。理念化為政策就遇上了現實的選擇,一翻兩瞪眼,「這只是一個idea」,這話聽來不大能說服人。

「素人」形象在當選後還能是優點嗎?會不會反而凸顯了他和議題的脫節?讓人有一股想問他「之前社會上在討論這件事的時候你到底在哪裡啊」的衝動。

柯文哲說,「我要適應政治,但政治也要適應我。」這話沒有錯,柯文哲是一種新的社會現象、一場巨型的政治實驗,理應給他一些空間和時間,因為也從來沒有人能夠帶來這麼大的能量去攪動那攤政治死水。

但我也想問,到底哪些狀況是「柯文哲要適應政治」,哪些又是「政治要適應柯文哲」,你心中有沒有個準啊?

柯文哲常說「看數據嘛!」,但是政治不只是科學,而是牽涉「人」的事,既然是處理人,就不能拿數據當唯一標準。

當然,選擇柯文哲不是等待領導人的天縱英明,那個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應該把政治人物看成一個載體,一個承載社會意識的容器,那我們絕對不要客氣把自己的期待持續灌注進去。

所以對待柯文哲最好的方法,也許就是不客氣地批判他。如果他惱羞成怒一意孤行,那我們錯看了他,答案揭曉也是一種解脫;但如果他真的是那個我們以為的真誠的柯文哲,不要吝於在他身上動刀。

不是要捅他一刀,而是一把手術刀。市長可以救市政,誰說市民不可以救市長?

 

arrow
arrow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