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繡球花、野牡丹

風評:從「深港通」上路看走在相反道路上的兩岸經濟

主筆室 20161201 08:10 風傳媒

深港通來了!125日深港通正式上路,重要且值得關心者,不是是深港通對台股影響的多寡大小而已,而是兩岸似乎走在相反的經濟道路上─而且是中國往開放、台灣向封閉。

2014年,中國的滬港通上路,2年後就再推出深港通,推進速度相當快。所謂深港通簡單講,就是中國深圳市場與港股互通,兩地投資人可透過券商,買到在對方股市掛牌之特定股票,外界對此政策是以「更開放」視之,甚至認為深港通後,有助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

從滬港通到深港通,更多投資人可投資陸股,因為滬港深已打通成為一個「平台」,因此外界都預期可增加陸股的資金動能。一旦資金被吸進陸股,能夠投資其它股市─當然包括台股─的資金就減少,對台股構成相當的壓力與挑戰。

雖然金管會官員說深港通對台股影響不大,不過,過去2年的滬港通,確實對上海股市的動能助益相當大,台股也在這2年逐步弱化;現在新的深港通又來了,且相較於上海股市以國企、金融等大型股為主力,深圳股市更多的是小型、新創、科技等股票,市場有以「中國的那斯達克」視之,台股面臨的競爭壓力恐怕更大。台灣官員的「影響有限」說法,恐怕是要打一個大折扣。

不過,從滬港通到深港通、再到人民幣的逐漸開放國際化而納入SDR(特別提款權),值得重視的恐怕不是個別單一事件的影響,而是中國持續的開放腳步,讓中國經濟與金融市場更融入全球體系─特別是深港通上路時,中國仍面對資金外流壓力。相形之下,台灣雖然各種經濟與金融開放腳步遠早於對岸,目前開放的幅度亦較高,但這幾年卻已有逐漸從開放轉向封閉的傾向,保護主義、差別待遇、政治干預的風潮日盛。

從以反中為始的反服貿學運開始,自由經濟示範區固然被編派為「新中資偷渡」而被反對,加入TPP必須有的各種開放也被反對。原來早已存在的政府審查制也趨嚴,包括有線電視系統等媒體的買賣換手,固然要碰上外界或是高舉「反媒體壟斷」的大旗、或是拿顯微鏡找中資而反對,甚至不涉中資者也碰上民粹而被反對,有些則是碰上政治干擾而難成(如101股權的易手);台灣對外人來台工作,在「來搶台灣人工作機會」的思維下,其排斥感與限制之嚴為開放經濟體中少見。至於「血統純正」的中資則更是被掃地出門,台灣企業赴中國投資的限制也更趨嚴。

作為一個中小型經濟體,要能保有一定的經濟成長、讓國民所得能持續提升,開放是遠比封閉更正確的道路─港、星的GDP(國內生產毛額)都在3000億美元多,低於台灣5200億美元,但卻能撐起4-5萬美元的高平均國民所得,金融市場亦遠遠高於其經濟體應有的規模,靠的就是「開放、開放、再開放」。國內經濟日益增加的保護主義與政治干預,最後終究會讓經濟受到傷害。

深港通上路後,台股應會更形弱勢,國內那些市場派一定又會出來大聲疾呼:降稅、降稅、再降稅─股利抵減比率固然要檢討、稅率也該改、最好證交稅率也給它降一降。不過,問題不在那,看看證所稅取消後,台股弱勢依舊─甚至更加弱勢即可知。

許多市場人士仍懷念當年台股市值、成交值、運轉率皆在陸股之上、甚至居日本之外的亞洲之冠的時代;但今日台灣經濟體規模只有中國的20分之1,在20多年前中國經濟開放起步之初,台股市值規模、每日成交量當然較高,但現在已無此可能。上海股市單日成交量大概在2500億人民幣(約台幣1.1兆元),即使台股成交值回到千億元,也只是其1成不到,更別說現在常態的成交值已掉到500-700億元。

因此,深港通該讓台灣思考的,不是減稅救台股、也不是作台股成交值回到過去亞洲之冠的清秋大夢,而是回頭全面檢討這麼幾年來的保護主義、閉關思維、政治與民粹干預市場與企業行為的代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的頭像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寶殿大廈社區活動觀測站的部落格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