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JPG  

容積買賣降溫導因市場機制 無關容銀

作者住展房屋網提供 | 住展房屋網 – 2015年7月24日 上午9:19

【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去年七月初台北市率全台之先,公告實施『容積移轉審查許可自治條例』,外界泛稱的容積銀行自此正式上路。而新制實施一年以來,根據調查,公設保留或道路用地價格,已從最高公告現值的近200%,下滑到80~100%還可能賣不掉,整個公設保留地的容積價值等於腰斬。

然而,某些相關報導似乎在暗示,公設保留地價貶、交易冷清,是容積銀行造成,甚至從估價專業角度,質疑政府在容積價格認定上的公允性;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這樣的報導角度,壓根沒搞清楚容積銀行的真正意義。

要知道,某區的容積增值,實來自該區公共建設質量改進,而其經費來自全體納稅義務人,當然利益應回歸公共性,這就是容積屬公共財的涵義。然而過去相關制度實施有欠周延,導致應該回歸公眾的容積增值利益私人化,而容積銀行正是把這種容積公共財利益私化的不正常現象扭轉回來。

至於交易活絡程度及價格高低,緩衝期內可能要透過若干估價機制,但最後還是交由市場機制來決定;也就是有關容積買賣,確實換成政府作莊,但仍根據市價進行之。況且對開發商來說,跟誰買容積差別不大,重點在於是否有利可圖;換言之,在景氣大好時,容積價格飆再高,都有開發商買單,因為到頭來還是能順利去化,轉換成利潤,反之則當然價貶交易冷,還乏人問津。

事實上,無論容積銀行或獎勵上限的實施,反而就是在景氣反轉、房價面臨下修壓力時才推得動。試想,獎勵上限或容積銀行,都限制了開發業者創造更高超額利潤的可能性,在政商關係糾葛的現實下,一般是很難過關,遑論施行的。

然而如果房價處在修正階段,建商就得考慮,多買、多灌入的容積,未來是否能順利去化,否則偷雞不著蝕把米,增加的容積樓地板不但滯銷,更會變成餘屋賣壓,反過來影響業者經營。這時候,推動制度變革碰到的阻力自然比較小,容積銀行或獎勵上限新制才能順利上路。

既然如此,台北市容積銀行上路一年以來,因為乏人交易而價格貶值,住展房屋網企研室必須指出,其實都是市場機制使然,非關制度實施。

當然,現階段市場景氣轉差,容積交易變淡、價格下滑,政府的確難從容積移轉或容積銀行這邊獲得較多經費。但一來公共建設經費不應只從容積銀行而來,再者從長期角度,容積銀行所代表的交易制度透明化、檯面化及交易利得公共化,都勢在必行,畢竟過去制度疏漏所造成的亂象,大家歷歷在目,甚至也得到教訓、付出代價了。

是故,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不需因為短期運作不順暢或業者不買單,就因噎廢食,認為是容積銀行制度本身或實施方式有問題。就如同經濟發展和分配制度一樣,兩者關係密切且都重要,但先求經濟變好再談均富,肯定是反改革的假議題。

 

arrow
arrow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