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JPG  

地產專欄】花敬群:想清楚 住宅政策是殼還是巢?

Yahoo奇摩房地產編輯部 – 2015年7月17日 下午8:07

圖說:只把住宅當商品,無法解決居住人權之問題。圖片來源:flickr@陶 澤中http://bit.ly/1GoaURH

圖片來源:flickr@陶 澤中http://bit.ly/1GoaURH

1989年8月的無殼蝸牛運動,掀起台灣民間住宅運動的首部曲;2014年10月的巢運,反應著25年來台灣政府與市場對住宅問題改革的牛步,同時也反應住宅運動對居住問題的重新認知與定位。

「殼」是自己背著的,「巢」是為了居住使用。

政府居住態度仍是舊思維

26年前的無殼蝸牛運動強調「住者有其屋」,去年的巢運強調的是「居住人權」。這樣的轉變就運動本質而言,是更進步且符合居住政策該有的精神。

但,奇怪的是,我們的政府對居住政策的態度,似乎還停留在上世紀的「有土斯有財」的思維裡。

住宅政策3大觀點

長期以來各界在住宅政策的討論上,基本上存在3種觀點。

第1種:將住宅政策視為「福利政策」,屬於協助人民提升居住水準,甚至協助人民購買住宅的政策。

第2種:將居住視為「基本人權」,認為保障人民居住在符合基本尊嚴與水準下的居住環境,是政府的基本職責。

第3種:將住宅視為「商品或累積財富的工具」,政府的工作則是鼓勵人民透過擁有住宅來累積財富。

這3種觀點都有他的價值,卻也都存在各自的盲點與問題。

住宅政策該從何幫起?

如果住宅政策是福利政策,政策上是否應該是從最弱勢的幫起呢?這其實可以依政府自行評估其可行性高的幫起,如社會住宅、租金補貼,抑或是政府最近常提起也較有意願的購屋補貼、合宜住宅這類均是目前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缺乏政策核心價值觀的台灣社會裡,「要幫助誰」這種政策討論上不容易獲得共識的議題,結果就是政府認為甚麼比較好做,利益比較大,就做甚麼。甚至還包裝成所謂的「多元補貼方案」。

也因此,「有做」就是政府認為的正當性;做甚麼,則看他高興。導致政策的執行結果便受到執政者願意投入多少資源,以及做些甚麼所決定。

住宅補貼多卻資源不足?

其實政府每年編列的住宅補貼預算約在200億元左右,絕大多數是長期累積超過百萬戶的購屋利息補貼,租金補貼支出大概僅占5%。如果政府說,做太多居住福利會排擠其他福利政策資源時,相信所有住宅政策倡議者都會傻眼而不知所措。

因為20年來,我們的政府幫超過百萬個家庭背房貸的殼,而且從不檢討持續接受補貼的人是否還需要幫忙。這或許是申請房貸補貼戶的基本人權。

如果政策上將居住視為基本人權,至少比較清楚的揭示「從最弱勢的協助起」,較不會淪於政府想做甚麼就做甚麼的人治問題,也不會困於資源有限與排擠的疑慮。

滿足基本人權 資源從何來

問題是,我們有多少資源可以拿來滿足這項「基本人權」,就是件弔詭的事。甚至,怎樣才是保障最弱勢民眾居住權益的好方案,似乎也沒有理想的答案。

雖然各界多認為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較理想,但一想到財源,很多人也都自動轉彎,開始思考有沒有比較容易,或比較接近白吃午餐的做法。

居住政策不能只想花錢了事

我們的政府其實慣於將住宅視為商品,樂於透過市場代為執行住宅政策。購屋利息補貼、租金補貼與合宜住宅都是如此,近期中央政府迫切希望推動的青年住宅政策也是一樣。

較直接的講,政府比較喜歡做「花錢了事」的工作,更喜歡看到受到協助的民眾「獲得財富」,以彰顯政府的德政。

政府不該漠視問題核心

就居住政策3種價值觀而言,政府最喜歡住宅是商品的觀點,其次為福利政策,最不喜歡居住是基本人權。所以,這幾年政府會在毫無法源基礎上,努力推動「只售不租」的合宜住宅與青年住宅,而不認真規劃住宅法明文規定的社會住宅。

上個月內政部營建署召開的「研商青年生活住宅推動方式座談會」,明明與會者多數反對這項出售方式的政策,但行政部門還是強行做決議提出「整體住宅政策採取多元協助,租金協助是主力。」「青年肩負承老扶幼的家庭責任,確有必要盡量滿足其居住需求。」等結論。

我們的政府與社會其實還沒擺脫居住政策觀念的混亂迷思,也沒有認真思考怎樣將居住政策做對與做好,只想知道怎樣是輕鬆容易的做法,怎樣可以有白吃午餐的天才政策方案。

換位思考創造更好經濟效益

如果轉個念,把居住政策用產業政策的角度思考。給予民眾福利是產業,保障人民居住權益是產業,不是只有將住宅商品化才是產業,也許很多刻板觀點都可以獲得新價值,很多問題可以被重新定位。

積極規劃制度 務實正確觀點

既然是產業,我們該思考與規劃的,就是相關財務與資源如何合理安排與配置,有哪些經濟活動與組織體系需要被發展建立,哪些配套制度可以在創造福利的同時,也創造出經濟產值、就業機會,甚至稅收。

花錢能了事的前提,是我們的制度、市場與社會都夠成熟。在居住政策的一切基礎都還在草創階段之際,我們該做的是凝聚更積極務實的觀念與態度,而非持續沉溺在各自的牛角尖裡

 

arrow
arrow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