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ecuredownload2

為什麼這裡的勞資雙方,可以坐下來好好談?──淺談奧地利引以為傲的「社會夥伴制」

Wilhelmina Huang/讀者投書

2017/01/09

一例一休的議題最近炒得沸沸揚揚,政策實行之前,勞工團體紛紛抗議政府砍假,政策實行之後,反而變成資方哭訴生產成本太高,要以漲價因應。從古至今,勞資雙方一直都是對立的兩極。在台灣,罷工和抗爭事件從來沒有停過,不只是台灣,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像是法國,因為罷工權由憲法保障,所以在法國遇到罷工抗議事件,一點都不稀奇。

來到奧地利十年多,竟然一次罷工抗議事件都沒遇過,勞工遊行,只有在五月一日勞動節會看到,但這已經成為一個有規律性的集會了。難道奧地利的勞工都很滿意現狀嗎?為什麼他們「一點都不吵」?

奧地利的社會夥伴制

奧地利人總說,他們是個「以和為貴」的國家,而奧地利的「社會夥伴制」(Sozialpartnerschaft)更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制度。

這個奧地利特有的制度,源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穩定當時奧地利國內經濟,勞資方的工會、公會、農會和政府展開一系列的薪資物價談判。爾後形成的「社會夥伴制」,由兩個工會(Arbeiterkammer 簡稱 AK   Österreichischer Gewerkschaftsbund 簡稱 ÖGB)、產業公會(Wirtschaftskammer Österreich 簡稱 WKÖ)、和農會(Landwirtschaftskammer 簡稱 LK)組成,各行業的社會夥伴定期舉行談判、協商,進而訂定各個產業的「集體勞動合約」(Kollektivvertrag)。

「集體勞動合約」內包含了基本薪資、福利和工時等規定,而勞動者和公司簽的合約,都以集體勞動合約為基礎,再談判簽訂個別合約。更特別的是,和勞資相關的法律,「社會夥伴」可以提出立法建議、檢視法條草案。所以,他們在奧地利的立法上有一定的地位,對於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難道「社會夥伴」都不吵嗎?

立場不同,需求不同,當然會吵。只是,其他國家的勞團和資方跑到街上吵,而奧地利的勞資方關起門來吵。他們,有著「競合」的關係,雖然立場不同,卻可以坐下來好好談,盡量做出對雙方、對國家都有益的「三贏」決策。不可諱言,奧地利的社會夥伴對國家經濟的影響力甚至比政府還大。

這個制度,有利有弊。有人說,「那還需要政府做什麼?」,或者,黨派的力量介入團體,能不能中立地代表自己所屬的利益團體談判,也是個問題。不過,勞資雙方和政府坐下來協調,大大的減少了抗議或罷工所消耗的社會資源,政府也可以避免政策偏頗。另外,由各個產業勞資協調而來的「集體勞動合約」,因為兼顧了各個產業的異質性,免除了政策一概而論的問題。

台灣的勞資和政府,可以坐下來好好談嗎?

所謂「會吵的孩子有糖吃」,大部份的利益團體,一遇到與自身利益相悖的事情,第一個反應就是「我要抗議」。事實上,很多時候,抗議是表達意見和立場必要的工具。但是,光抗議、丟雞蛋、表達立場,卻沒有和對立的一方協調、試圖解決問題,只是虛耗而已。政府若是為了平息抗議的聲音而和某方妥協,雖然暫時的解決了一個爭議,卻無法顧及國家長期發展。

當然,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系統,台灣的民主發展至今,人民可以自由集會、表達意見,得來不易。若有一天,台灣的勞資可以平和的談判,以國家長遠發展為目標,共同努力,台灣的工作環境是否會更好?

《關於作者》
Wilhelmina Huang
奧地利出生,台灣長大,後來又回到奧地利唸大學,不知不覺開始工作後就在國外待了超過十年。人在歐洲,心卻在台灣。

 

arrow
arrow

    寶殿大廈社區觀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