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專欄】李季鴻:北市房屋老年化 都更迫在眉睫
Yahoo奇摩房地產編輯部 – 2015年5月25日 下午11:20
口述/李季鴻 整理/蕭可渝
北市房屋老年化嚴重,都更計劃迫在眉睫。蕭可渝攝
台北市目前平均屋齡為31年,屋齡40年以上的房屋佔了一大比例,要如何解決房屋老化問題,政府的都更計劃勢在必行,但要如何做?民眾要如何安置?也是政府需要思考的方向。
房屋老化現象 引發安全疑慮
北市有些房子因老舊剝落,造成水管外露、天花板經年累月的潮濕,鋼筋生鏽導致天花板整片掉落,殘破不堪的屋況,隨時會有安全疑慮,根本不適合人居住,但還是有低收入戶住在這樣的房子裡。
房屋老年化現象,政府不得不重視,因此北市都更迫在眉睫,如果要都更,從拆屋到興建完工,至少要2年半的時間,期間住戶該如何安置?要安置在哪裡?
市府提「1357」計劃 校地做中繼宅
台北市長柯文哲全力拚公共住宅存量,除了捷運聯開宅做公共住宅外,還選定22處做公辦都更,「公辦都更」規劃範圍包括大同區蘭州及斯文里整宅、萬華區南機場整宅等,被列為22處公辦都更首波基地,此外,還將已併校的明倫國小、忠義國小校地,興建中繼住宅,北市副市長林欽榮並提出「1357」計劃。
「1357」計劃是指,1年內10處中繼住宅完成都市計劃變更並動工,第3年時中繼住宅完工,讓民眾得以搬遷、入住,第5年發動公辦都更改建,第7年時民眾可以搬回,中繼住宅則可以改做為出租型公共住宅。
中繼宅暫安置居民 爾後做公共住宅物盡其用
我認為,「1357」計劃對都市的市容以及更新有一定的改善,不僅能讓居民能有更好的居住環境,也能將過去劃分教狹窄的道路,一同改善、重新規劃。此外,在做都市更新的同時,規劃中繼住宅做為居民暫時安置的地點,日後該中繼住宅也還能再做公共住宅,能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
而對經濟條件較好的住戶來說,在都更期間,有些會大舉搬至新興重劃區去,有了人潮,就有生活需求,商家店面也會相繼進駐,都更至少2年半的時間,就能形成新的聚落,帶動該區的發展,反而原本要都更的區域,成為新的重劃區。
都更兼具公益 作中繼宅出租
另一方面,都更還具有公益性質,例如大安區的「信維市場大樓」,雖然位在信義路、大安路口的精華地段,周邊豪宅每坪上看百萬元,但是該大樓住戶多弱勢民眾,住宅老舊,若能改善環境,整合都更,興建完成後做為中繼住宅,只租不賣,既能改善住戶的生活環境與市容,外界也較能接受。
留言列表